第165节
创办大清报纸是对平民开的一扇窗,对于封建君主来说,开启民智这事需要极大的魄力。
叶菁菁把她的想法写成折子送到养心殿,雍正看完后笑道:“大清要走新路,自然不怕冒险。”
怕冒险,他就不走新路了。
雍正仔仔细细把折子又看了一遍,随后他把折子传给李光地、姚元景、张廷玉等人看,等他们都看完后,雍正道:“瑞亲王福晋有一句话说得很对,主办大清报纸的人若是屁股是歪的,不为百姓着想,这报纸办了还不如不办。”
为百姓着想体现在多个方面,比如,报纸的内容必须贴近百姓;比如,报纸的遣词造句必须用白话,话越是直白百姓越是听得懂。
“翰林院的官员们,只怕不能胜任这个位置。”
“也不尽然,选一选还是有些能用的人才。”姚元景道:“翰林院的人可用,但是臣认为,领头的应该选个有底层经验的官员来管才好。”
底层啊,雍正觉得姚元景说得对。
“孝德,你可有推荐的人才?”
“臣推荐左副都御史朱轼,朱轼祖籍江苏,出身低微,原是农家子出身,得秀才功名后进了岳麓书院读书,后受恩师郭金门栽培,顺利考中举人、进士。得中进士后他被选为庶吉士,无奈家资不丰,三年后去潜江担任知县,他勤政爱民,得百姓爱重,后又去陕西任学政,考评甚好,这才调回京授左副都御史。”
雍正笑道:“孝德对这位左都御史倒是知之甚详。”
姚元景也不避讳,他道:“这位朱御史的老师郭金门,他共收了三位弟子,除了朱御史之外,其中一位是瑞亲王福晋的亲弟董鄂嘉年。”
“董鄂嘉年?他怎么跑去岳麓书院读书去了?”
“此事说来话长,总之,臣第一回知道朱御史的大名,是通过瑞亲王福晋得知。”
“瑞亲王福晋如何评价朱御史?”
“瑞亲王福晋说,朱御史是百姓的儿子,他是从百姓中走出来的一位好官。”
雍正对叶菁菁的意见很看重,他想了想道:“苏培盛,传旨,宣朱御史前来。”
张廷玉道:“皇上,师兄推荐朱御史,我这儿也有个推荐人选。”
“哦,你推荐谁?”
“吏部员外郎田文镜。”
雍正等了会儿,张廷玉说出田文镜的名字后一句不再多说,雍正道:“你师兄说了朱御史许多好话,你就不替田文镜说两句?”
“臣只知田文镜读书不太行,以监生入仕,辗转多地当了许多年的县丞、县令,是个办事仔细的人,其他的臣也不清楚。”
“十三弟,你是吏部尚书,你说说这田文镜为人如何?”
胤祥道:“张大人说得没错,田文镜不善言辞,但确实是个能把事情办成之人。除此之外,他的清廉、刚直,也值得说一说。”
“听起来是个笨人啊!笨人可用!”
雍正嘴里的笨人可不是说田文镜脑子笨,这是夸田文镜守得住本心。
朱轼和田文镜两人来到养心殿,雍正跟两人交谈了半刻钟就摸清了两人的脾性,朱轼出身农门,官途也不顺,但他内心豁达。田文镜确实刚直,是个值得信重之人。
“朝廷欲办大清报纸,姚元景、张廷玉二人举荐了你们,你可愿意?”
“臣等,愿听皇上调遣!”
雍正满意地看了二人一眼,他对姚元景道:“报纸之事既然是瑞亲王福晋提出来的,那就叫瑞亲王福晋主理吧,你去选间衙门给她。”
“瑞亲王福晋主理甚好,只是报馆下的官员该如何排官职?”
雍正沉吟半晌:“朱轼原是左副都御史,正三品官阶,叫他去报馆任主编,官阶自然不能往下,那就还是任正三品吧。副主编从三品。”
朱轼和田文镜忙跪下谢恩。尤其是田文镜,从五品吏部员外郎,直升从三品报馆副主编,一下从小官儿直接摸到三品高官的门槛,这,正可谓是天上掉馅饼啊!
田文镜当场给十三爷,给举荐他的张廷玉道谢。
雍正大笑,这田文镜,真是个笨人。
叶菁菁给雍正送了折子后就不管了,和闺女在家研究如何做出好吃的水果点心,正在这时,孙全前来禀报,说是两位大人前来宣旨。
朱轼和田文镜没见过叶菁菁,叶菁菁却见过他们两位,一位是嘉年的同门师兄,一位是雍正朝赫赫有名的重臣。
“两位大人来宣旨?”
朱轼笑着把圣旨递到叶菁菁手里:“皇上说不需宣旨,您自己看就成。”
叶菁菁看完圣旨,笑道:“怎么还给我安了这么个差事?办报纸之事,您二位就能办好,何必叫上我。”
“话不能这样讲,报纸之事是您提议的,皇上认同您,让你来主理此事是应当应分的。再者说,报纸事涉朝廷大事,我和田大人两位都是小官儿,出事了也扛不起责任,您既是内阁阁臣,又是亲王福晋,于情于理,您都是最好的人选。”
田文镜赞同:“朱大人说得是。”
叶菁菁笑着摇了摇头,没想到,嘉年这位大师兄,说话真是真诚直白又有趣。
“行吧,皇上既然点了我,这事儿我就管了。两位大人的差事今后也听我吩咐?”
“请瑞亲王福晋赐教。”
“赐教不敢当,但是经验还是可以分享一二的。”
大清月报最开始是从菁华校报而来,叶菁菁建议他们两人去菁华大学学习两个月。反正大清月报要等到元旦时才发第一期,如今才十月,他们去学习一个月再回京办大清月报也来得及。
“办报纸和写文章是一个道理,你写的文章,你办的报纸,究竟是给谁看的,你们要搞懂你们的受众是谁,这样你们办的报纸才有人看。”
“办报纸和写文章也略有不同,比如,朝廷政策只需要你们把事情原原本本讲出来,不需要你们发表个人意见。”
报纸说起来简单,若是做起来,其中需要关注的小细节非常多,去菁华大学校跟许礼一起办一期,他们就知道该如何做了。
朱轼和田文镜对叶菁菁的安排没有任何异议,下午去原来的衙门办好交接,第二日就去菁华大学,参与到菁华大学校报当中去。
雍正总揽朝纲,朝廷多了个报馆衙门之事,从军机处传出去后众人才知。打听后得知报馆的主理人是瑞亲王福晋,他们一猜就知道报纸这个新东西是瑞亲王福晋搞出来的。
“瑞亲王福晋出身满洲贵族董鄂氏,家族中高官重臣无数,她自己嫁的也是皇子,怎么如此爱跟那些泥腿子站一起呢?”
“是呀,民可使之,不可知之。给百姓开了民智,不好管啊,瑞亲王福晋做这些多余的事是为了干什么?”
“算了,你们别说这话,皇上愿意支持,咱们又能如何?”
翰林院内几个老翰林聚在一块儿长吁短叹,以李阳为首的年轻翰林们都默默听着。
李阳想起祖父当初在甘肃任布政使时说过的话,他说,高高在上的京官们,就算大清两千多万人口饿死大半,京官们依然风吹不着雨淋不着,过得逍遥自在。
当官不为民做主,这些老翰林们不以为耻,竟然还当场拿出来吹嘘。
待几位老翰林走后,李阳问几位同年翰林:“诸位可认同?”
“认同什么,认同民可使之,不可知之?”
“我呸,我祖父,我家叔伯若是被这种话糊弄住了,就不会攒钱叫我族兄去做生意,也没有银子让我安生读书。”
“翰林院算个狗屁,叫我看,还是菁华大学好。”
要不是因为翰林官以后升迁更加顺利,他们才不会来这里听这些老翰林胡言乱语。
“听说大清日报接受投稿,回头我们写两篇讽谏文章送去。”
“这不好吧,万一叫人看出来了,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。”
“你若是怕别人看出来,你换个字号不就行了。又没说投稿必须用真名。”
“张兄说得是。”
李阳轻轻一笑。他的这批同年中,大家性子各有不同,有奋勇争先的,有得过且过的,但是大家的心不坏,还记得自己当官的初心。
报馆之事是大事,皇上一锤定音,其他人也不敢反驳,且瞧着吧,看看瑞亲王福晋能搞出什么花样来。
朝臣私下对瑞亲王福晋议论纷纷时,十月很快过完,进入冬月,冬月底下了一场大雪,各家的火炉子都烧了起来,后棉衣也穿了起来。
朱轼和田文镜他们在菁华大学办的第一期校报也印刷出来了,校报上面的文章都是他们精心删改了无数遍后,瑞亲王福晋才点头通过。
菁华大学的校报是一张成人两条手臂宽的报纸,前后都印刷上文章,正面左侧上书菁华校报三个大字,旁边写着八字校训,明德、求真、务实、自强!
朱轼叹道:“瑞亲王福晋利立意高远,只这八个字,就称得上是大学之道!”
田文镜看着这八个字,字体圆润却有锋芒,字如其人呐!
许礼撇嘴:“叫我写,我能把这八个字写得更好。”
唐子归不同意:“字写得好有什么用,字承载的是意义,菁华大学是主子一手建起来的,就该主子为菁华大学写下校训。”
定校训时,孔易、王闻远、许礼、墨玄他们每个人都提了无数的意见,恨不得把四书五经上他们觉得好的词句全都写下来。
叫唐子归说,还是八字校训看得最顺眼。
许礼轻哼:“校长之前夸我那篇文章写得好,我以为校报第一期应该登我的文章,结果第一章 登的是校长的文章。”
“你觉得主子写的文章不好?”
写得嘛,倒是也不差,挺有煽动性。
五百字的文章,三言两语写了大清的现状,四百多字都鼓励学生们求真务实,为自己、为大清、为天下百姓努力学习奋进。最后还展望了一下未来,大清什么时候成为全球霸主,就看他们了。
全球霸主!这段全学短文后,是一张绘制得极其精细的世界地图,大陆、海洋,国家,都一一标注上。
“跟后面这张世界地图比起来,校长写的这五百字文章太普通了。”
“就是就是,完全没展现出咱们文辞之优美。”
唐子归冷笑:“写得再优美,大部分学生看得明白吗?”
许礼、朱轼、田文镜三人不说话了。瑞亲王福晋交代过,写的文章必须要让看你文章的人看得懂。
唐子归赢了,他拿了十份报纸得意洋洋地走了。
“唐厂长你站住,你拿那么多报纸做什么,要本钱的。”
唐子归丢下一两银子:“多出来的算我赞助你们校报的。”
十份报纸,他一定要好好保存着,等到他后世子孙看到这份报纸,就会知道这个世界上第一份世界地图是他唐子归画的。
五百字劝学文章后,落的是叶菁菁的名字,世界地图后,落的是他唐子归的名字!
他们两个异世穿越之人,最想为百姓做的,都在这张报纸上了。
薪火相传呐!一定要传下去!
菁华大学校报第一期出炉了,朱轼和田文镜回京后,自然要给皇上送几份去。
雍正看到一打开菁华大学校报,不出意外地被那张世界地图吸引住了目光。
“这海岸线,大陆线,是真的?”
朱轼禀道:“叶氏商行的管事们送回来的消息,唐子归亲手所画,应该没错。”
“快,把洋人献上来世界地图拿过来。”